
G Wu/ 現為電動車改裝品牌Custuning品牌總監。 經歷:九和汽車Jaguar Land Rover顧客體驗經理、上海璞銳公關策劃諮詢公司新聞服務經理、瑞典商思康Semcon資深汽車市場/技術信息顧問、美國KleenSpeed電動車系統公司市場/媒體負責人,並曾任職於Auto-online台灣汽車線上情報網。長期關注電動車產業。 著有:他是玩真的!:「鋼鐵人」伊隆‧馬斯克改變未來的10種能力 (與Vista和Mario Yang合著)。 部落格: ghisland.com
2025年上半年,中國新能源車產業正進入結構性震盪期。哪吒汽車因資金鏈斷裂爆發倒閉危機,引爆產業連鎖反應;蔚來、小鵬、理想等曾被視為中國TESLA挑戰者的「新勢力三巨頭」,亦面臨銷量放緩、資本市場信心低迷的多重挑戰。
此時,比亞迪(BYD)逆勢擴張,採「高配低價」策略打入歐洲、東南亞與潛在的台灣市場,表面風光背後亦潛藏巨大風險。其運用泰國設廠、藉由「洗產地」模式可能進軍台灣市場,對本地汽車與電動車生態構成全面衝擊。
一、蔚來、小鵬、理想:新勢力的高原期與轉型困局
在比亞迪持續擴張的同時,中國曾經被寄予厚望的新能源三巨頭—蔚來、小鵬、理想,2025年上半年均面臨成長瓶頸與營運挑戰:
- 蔚來(NIO):持續虧損、電池換電模式資金壓力大,2025年上半年雖推出NIO ET9高端旗艦,但交付量未如預期,資本市場信心疲弱。正積極尋求國際合資與策略投資解困。
- 小鵬(XPeng):G6、X9等新車雖受好評,但在15~30萬人民幣區間面臨比亞迪、理想壓力。小鵬以「智能化」為賣點的差異化逐漸被稀釋,2025年上半年仍未能實現盈虧平衡。
- 理想(Li Auto):理想MEGA上市失利,市場對其MPV策略產生疑慮。理想ONE停產後銷售下滑,2025年Q2整體交付年增率降至個位數。雖財務體質相對穩健,但市場擴張力道放緩。
這三者皆陷入「成長放緩、資金壓力、品牌轉型未明」的狀態,並且面臨比亞迪壓倒性的規模優勢與政府資源支持,顯示即便是國內前段班,也難逃產業淘汰賽的壓力。
二、中國內需困局與外銷成出路
哪吒汽車的危機正是整個中國新能源車市場困境的縮影。由於2023年起中國境內電動車競爭白熱化、政府補貼縮減、車型過剩與價格戰導致毛利下降,即使是具話題性的品牌亦難以為繼。BYD雖然產銷規模領先,但其在中國市場同樣面臨以下困境:
- 庫存壓力:大量新車短期內難以銷清
- 利潤壓縮:為對抗特斯拉降價,跟進降價出售
- 經銷體系緊繃:銷售渠道商利潤遭侵蝕、資金回流慢
因此,BYD將出口視為解決產能過剩、延長車型生命週期的戰略重點,海外市場成為繼續成長的唯一出路。
三、歐洲市場的價格戰與反彈
BYD選擇以「高配低價」策略打入歐洲市場,車款如海豹、Atto 3、海豚定價甚至低於中國境內銷售價,且比歐洲當地同級車(如VW ID.4、TESLA Model 3等)低15~20%。配合歐洲電動車補助後,其價格吸引力進一步擴大,成為大量消費者選擇的對象。
然而,這種低價傾銷行為也引來各國政府關切。歐盟當局已啟動反補貼調查,並可能課徵額外關稅以維持市場公平性。歐洲車廠如VOLKSWAGEN、RENAULT亦施壓政策端,以防中國品牌透過政府補貼與壓低成本的「非正常競爭」。
但BYD已透過提前布局泰國、匈牙利等地工廠,意圖在政策落實前完成供應鏈與產地認證轉移。
四、「洗產地」策略與台灣市場的潛在風暴
中國製造整車無法直接進口台灣,BYD則希望透過下列兩條路徑規避這一限制:
- 透過泰國設廠「洗產地」
BYD 於2023年在泰國羅勇府動工建設東南亞首座工廠,已於2024年底投產。其戰略目的不僅為就近供應東南亞市場,更可藉由「非中國製造」標籤,避開高關稅與政治敏感性。若由泰國轉口至台灣,將僅需繳納17.5% 的東南雅適用關稅,大幅降低成本、形同完成產地「漂白」。
- 可能於台灣設立KD組裝線
設立CKD/KD工廠(散件進口組裝)可強化在地化經營,提升品牌接受度。但成本面挑戰極大:台灣土地、工資與法規條件遠不及中國或泰國,加上初期投資龐大,未必能符合BYD極致成本控制策略。
五、倘若比亞迪進入台灣,將引發的五大產業衝擊
- 價格戰風暴來襲
若BYD主力電動SUV(如海豹、唐)落在新台幣百萬內,將重創HYUNDAI、VOLKSWAGEN、NISSAN等既有進口車價體系,也會迫使和泰、裕隆等本地品牌重整定價邏輯。 - 新創電動車品牌生存空間被壓縮
本土電動車新創如鴻華先進、成運、華德動能正積極耕耘高端技術,但面對BYD龐大產能與規模效應,將面臨「無利可圖」與「技術難換市佔」的雙重難題。 - 改裝與售後市場將被重塑
BYD原廠架構封閉性高,不利於改裝市場發展。配件多為原廠專屬,可能打擊本地零件供應商,重塑汽車改裝與維修生態。 - 品牌信任與售後體系仍需時間驗證
即便價格具吸引力,BYD若缺乏完善的保固、零件、維修、轉售價值等體系,將難在台灣建立穩定客群。早期若發生產品或服務爭議,將重創品牌形象。 - 政策與產業防線壓力升高
面對中國車企以「第三地洗產地」方式進軍,台灣政府是否需比照歐盟採取反傾銷稅、配額或技術門檻機制?若無妥善應對,將危及本地產業鏈存續。
五、從哪吒危機到BYD的警示:價格不是萬能解方
哪吒汽車的破產為中國新能源汽車泡沫敲響警鐘,而BYD即使具備產品力與產能,若過度依賴價格優勢與規模外銷,仍可能重蹈覆轍。
未來若缺乏品牌升級、售後體系與長期策略,其低價策略恐淪為「短期衝刺、長期掏空」。
產業自主與競爭應對的雙重考驗
比亞迪全球擴張的背後,反映出中國新能源車產業的結構性壓力與出口導向轉型。對台灣而言,這既是市場機會,也是警訊。
政府與本地企業若能及早布局:
- 強化在地供應鏈與技術研發
- 建立公平監理機制(防傾銷、產地溯源)
- 提升本土品牌差異化(品質、設計、改裝潛力)
如此台灣汽車產業則有機會在紅色供應鏈壓力下突圍,守住台灣汽車產業的主體性與永續競爭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