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科技新聞從業者 & Podcast 節目主持人,主要報導電動車、雲端運算、區塊鏈等領域。曾任教育部青年發展署 U-star、經濟部中小企業處青年創育坊業師。
不管在網路還是現實裡,許多讀者一定會聽過一個說法:「純電車又沒比油車環保!光是電池,純電車造成的污染就比油車多上太多.....」的確,純電車跟油車到目前為止確實是一個大家最喜歡討論的「終極話題」。但到底純電車是不是比油車環保呢?
就在本文著手之際(2025/7/10),最近國際清潔交通委員會(ICCT)端出了最新的權威性研究指出,就算考量生產製造等完整生命週期,純電車所造成的溫室氣體排放量,仍然比燃油車減少 73%!這個數字比起 2021 年的 59% 差距還要擴大不少。
不過這份研究主要是研究歐洲的部分,所以大部分的結果是以歐洲為主,但對身處亞洲的我們來說,還是非常具有參考價值。首先這項研究呼應了不少環保人士長年來的主張:若歐洲要大幅削減運輸部門最大污染源的排放量,必須全力發展純電動車。
研究分析包含車輛和電池生產回收、燃料和電力生產,以及燃料消耗和維護的排放。甚至調整了未來幾年電力結構的變化,這是衡量電動車與油車比較的關鍵細節。
畢竟,內燃機汽車目前仍佔歐洲整體交通近 75% 污染排放。ICCT 的研究者表示,歐洲轉向再生能源,以及發展純電動車比當初預期發展還更快。像是歐盟電網結構正快速轉變,預計到今年年底,再生能源就能達到歐洲總體 56% 發電量。這只是開始,報告預估到 2045 年,再生能源比例可能達到86%。由於現在購買的電動車可能在未來二十年內仍在道路上行駛,清潔電力使用的成長只會進一步提升電動車的氣候效益。
相較之下,燃油車仍主要依賴化石燃料,而且生質燃料、合成燃料的成本與供應仍存在不確定性。
而且更重要的是,報告明確指出,油電混合車和插電式混合動力車的終身排放量分別僅比燃油車減少 20%、30%。這部分原因在於插電式混合動力車實際使用汽油的頻率高於預期,油電車車主的真實駕駛習慣跟想像中不同,一般車廠預估,在一般通勤情境下,車主會有 70% 至 85% 的時間使用純電。
但研究發現車主實際上只有 45% 至 49% 的里程使用純電行駛,如果不是私人用車而是公司配車(也就是車主自己不用付油費的前提下),這個比例更只有 11% 至 15%。特別要強調的是,歐盟 71% 的 PHEV 銷量就是給公司的公務用車,所以實際上的減碳效果大打折扣。雖然混合動力車還是對氣候變遷有所貢獻,但若要認真對待氣候目標,其表現仍不夠理想。
統計顯示,歐洲一般的油車在使用年限內,平均每公里排放 203 克二氧化碳,柴油車略高。但在歐盟電網充電的電動車,每公里僅排放 63 克!如果只使用再生電力時更降至 52 克。相較起來,一般油電混合車平均每公里排放188克,插電式混合動力車略低,為163克。
電池化學成分也會影響終身排放數據。目前歐洲電動車的標準電池採用 NMC622 電芯(俗稱的三元)作為研究基準。但磷酸鐵鋰(LFP)電池電芯的碳足跡顯著較低。隨著 LFP 電池在歐洲電動車中更廣泛使用,將有助於進一步降低終身排放。
研究最後建議,在 2035 年前淘汰新的內燃機車、油電混合車和插電式混合動力車註冊,將使交通這部分的排放目標與歐盟氣候目標一致。
那一定有人會問了:那台灣呢?根據台電最新統計,2024年台灣火力發電占比達79.7%,包括燃煤31.1%、燃油1.4%、燃氣47.2%,再生能源占比僅11.9%,這意味著電動車充電時,近八成電力仍來自會產生二氧化碳的火力發電廠,跟再生能源56% 發電量總體的歐洲仍然有很大的差距,台灣電力碳排放強度仍然偏高,直接影響電動車的實際環保效益。
但本質上內燃機效率通常只有 25-30%,而電動馬達效率可達 90% 以上,而且還有研究比較了汽油車和電動車在其他污染物排放方面的差異,發現電動車在窒素氧化物和硫磺氧化物方面的排放可能更高 考慮到各種污染物對環境影響的相對重要性,以及空氣污染對人體健康的直接影響,電動車在改善台灣這種人口高度城市化環境,在空氣品質方面的貢獻仍然顯著!